大壩河流為鴨嘴獸帶來危險和近親繁殖

综合新闻

科學家們說,堵塞鴨嘴獸居住的河流正在限制奇怪動物的遷徙模式並導致近親繁殖。

鴨嘴獸面臨許多威脅——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污染和入侵物種等。雖然它們還沒有被認為是瀕危物種,但它們的數量正在下降,一些當地種群已經滅絕。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另一種人為的威脅:在他們居住的河流中建造水壩。

鴨嘴獸是半水生產卵哺乳動物。儘管只有一到兩英尺長,但它們可以爬過水壩,至少是較小的水壩。儘管它們可以通過在陸地上行走來避開人為障礙,但紅狐以及野貓和家養貓狗的捕食給它們帶來了額外的風險。

在周四發表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大壩正在限制鴨嘴獸的遷徙並導致近親繁殖。干擾遷移可能導致遺傳弱點,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可靠的數據證明它發生在鴨嘴獸中。

兩年多來,該研究的研究人員檢查了澳大利亞東南部 5 條有水壩和 4 條沒有水壩的河流中的鴨嘴獸種群,收集了 274 個人的血液樣本來研究他們的 DNA。有了這種遺傳分析,科學家們可以看到水壩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不僅因為它們破壞了棲息地,而且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在遺傳水平上,生活在築壩和未築壩河流中的人口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員、該研究的作者 Luis Mijangos 說:“當種群之間沒有遷移,並且種群數量很少時,每個群體內的遺傳多樣性會迅速下降。” “如果有有益的突變可以讓個體適應氣候變化,這些突變就不會傳播到其他人群。”

鴨嘴獸只在澳大利亞東部和塔斯馬尼亞自然生活,估計世界上還剩下 30 萬隻。 在築壩的河流中,它們在大壩上方和下方被分成基因不同的小群體,這是近親繁殖和數量減少的原因。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鴨嘴獸的數量減少了大約 30%,我們知道大壩是個問題,”米揚戈斯博士說,“但我們不知道問題有多大。” 在他看來,隨著氣候變化和鴨嘴獸意外淹死在漁網中,水壩是對動物生存的最重大威脅之一。

鴨嘴獸也缺乏大熊貓或山地大猩猩等更壯觀的問題物種的吸引力。 儘管它們是僅有的兩種產卵的哺乳動物之一(針鼴是另一種)以使它們足夠奇怪,但它們還有其他幾個不太可愛的特徵。

鴨嘴獸的尾巴像海狸,有蹼足,鼻孔緊閉以在水下覓食,身體兩側有腿,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它更像蜥蜴,腿往往在身體下方。它們可以通過使用鴨嘴上的受體檢測電場來定位獵物。他們哺乳他們的孩子,但沒有乳頭。相反,他們通過皮膚上的毛孔餵養年輕人。成年鴨嘴獸沒有牙齒,用角蛋白製成的墊咀嚼食物,角蛋白是類似於人類指甲和頭髮中的纖維蛋白。

2020 年,科學家們發現鴨嘴獸的毛皮會發光,當暴露在紫外線下時會發出藍綠色的光——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最重要的是,它們也是有毒的:雄性的後腿上有刺,可以分泌毒素。雖然毒液的強度不足以殺死一個人,但接觸會導致腫脹和疼痛持續數月。鴨嘴獸並不可愛。

世界自然基金會-澳大利亞正在開展一個項目,以恢復悉尼皇家國家公園的野生鴨嘴獸種群。該小組計劃未來在其他地區進行一些其他“野化”項目,其中不涉及水壩。對 Mijangos 博士來說,他們的未來似乎依然嚴峻。 “據我所知,”他說,“澳大利亞政府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減少大壩對鴨嘴獸的影響。”